您的当前位置是:首页 资料中心 > > 承印材

复杂而艰巨的纸张印刷适性研究
0
已有 0人评分
评论/评分
所需包装币:0 下载次数:0
上传时间:
2014-1-18 14:33:00
0
分享到:
资源简介

复杂而艰巨的纸张印刷适性研究


    印刷用纸即使质量比较差,它所影响的也主要是印刷效果,即视觉形象,一般不会伤及人身,这点和月饼、洗衣粉等日用消费品不同。所以对印刷用纸的检测不可能期待引起一般公众的注意,关心它的只是出版商和印刷商,以及纸张的制造商,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小范围人群。但无论检测什么,像专业、规范、客观、公正这些要素都不能少,至于权威与否,则是公论,不是检测者可以自己标榜的。

    实验要谨慎地避开常识

    2005 年12月做的”纸张印刷适性检测”(简称PPT),其实验设计经过了重大的调整,实质性的调整有两点:第一,对纸张印刷适性的最终评判以纯目测为准,技术数据仅作为附录列出;第二,对目测效果最好和最差的纸张做后续的实验室检测。

    以前的做法是,将带有实验室数据、印刷数据的印刷样品送给专家评判,专家的意见是目测各种数据的综合判断。现在的做法是,专家做目测评判之前,不接触任何数据,没有任何干扰,仅仅凭视觉效果做定论,根据定论再决定哪些纸张继续做实验室的检测。因为我们已经认定,独立的、纯粹的经验判断对PPT是最重要的。

    印刷适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,正如一位印刷界前辈感叹的:印刷适性到现在还是说不清的问题,就是因为影响印刷效果的因素太多,人员、设备、材料、工艺、环境等各种因素排列组合起来,一定是个复杂的体系。PPT的设想是对其中纸张的因素做研究,方法是将不同性能的纸张与稳定的印刷工艺相结合,比较他们各自印刷效果的差异,然后再反推纸张的各种性能对印刷效果的影响程度。按照这样的思路,参加检测的纸张的性能是固定的,但其价值是待定的,有待考察的。从逻辑上说,待定的因素不应参与对自身的评价。比如,要确定纸张白度对印刷效果的影响程度,就不能用我们关于白度的知识来评判,而要看白度和印刷效果的相关性有多高。如此,一个独立于任何既往常识的目测判断,就是惟一可信的参照了。

    理论来源于经验(或实践),理论通过与经验的反复校正,才能接近正确,古往今来无一例外。PPT就是要通过这个互校的过程,得到对纸张印刷适性的解释。我们要谨慎地避开常识,避开以往的成见,结合前辈智慧与劳动的成果,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PPT,这是一个良好的起点。

    孤立的因素与组合的系统

    在我们完成了目测、公布了检测结果之后,对纸张的检测研究还要继续。

    2006年1月,我们将本次PPT印刷效果最好和最差的20种纸送到实验室做检测,结果,以往综合评价与技术数据之间较多的一致性没有了,代之而来的是某种混乱。

    我们的常识以什么为好呢?是实地密度高,K值高,透印密度低,网点增大小,吸墨性低(对非涂布纸而言),表面强度高,表面粗糙度(PPS)低。我们在表格中看到了什么呢?在21组指标中,除了有3组的“实地密度”、轻型纸的“吸墨性”和“PPS”显示了与印刷效果的一致性,其余16组均与印刷效果的排序不一致,甚至没有规律性。
    从上面的数据关系来看,各种纸张的印刷密度保持了与印刷效果的高相关性,基本不被其他因素干扰,说明把油墨更多地留驻在纸张表面,增加墨层厚度,是提高纸张印刷适性的重要着眼点,是一个强势因素;对于表面相对粗糙的轻型纸来说,通过降低吸墨性和粗糙度来提高印刷密度,可能是有效的途径,这与我们认识的轻型纸的一般特点是吻合的。至于那些显得混乱无序的数据,我认为没有规律,只是表面现象,是数据积累不足造成的,一些隐性的规律通过多做实验,反复分析比较,是可以用统计归纳得到的,没有量就没有质。当然,项目组也需要谨慎地检查在实验条件控制等方面是否有失控的因素,根据数据进一步研究实验的设计,以便找到明确的线索深入下去。这里拿出的数据,正好显示了印刷适性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,目标还在远方。

 

学习资料评论
评分: 力荐 推荐 还行 一般 较差 很差
您还看过
看过此资料的还看过

©2008-2013   s8p.cn  包装地带网

备案号:粤ICP备12015855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