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是:首页 资料中心 > > 版面设计

平面设计基础知识
0
已有 0人评分
评论/评分
所需包装币:0 下载次数:0
上传时间:
2013-10-17 20:08:00
0
分享到:
资源简介

平面设计基础知识

 

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,提出标志设计的三大要素:

 

1.速度。就是在现代生活节奏快速的情况下,标志设计要一目了然,简练明确。

 

2.准确性。也就是反映内容的准确性,公司、集团、商社、商品的性质特点,要紧紧地把握住。

 

3.信息量。就是反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。

我认为还应补充一条,即形式美感,我见过有些设计基本具有简练、准确和有一定的信息量,但是不美。有些是外形不美,有些黑白不匀,总之是不符合形式法则和造型规律,这样就使标志设计丧失了艺术感染和视觉冲击的力量。

 

设计商标和徽志,首先要考虑一些重要原则。下面试探讨几个要点:

 

1.识别性。

商标须有独特的个性,容易使公众认识及记忆,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.但相对来说,若商标与别人的相类似,看去似曾相识,没有特征而面目模糊的设计,一定不会使人留有印象.

 

2.原创性。

设计贵乎具有原创的意念与造形,商标亦如是。原创的商标必能在公众心中留下独特的印象,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原创可以是无中生有,也可以在传统与日常生活中加入创意,推陈出新。

 

3.时代性。

商标不可与时代脱节,使人有陈旧落后的印象。现代企业的商标,当然要具有现代感;富有历史传统的企业,也要注入时代品味,继往开来,启导潮流。

 

4.地域性。

每一个机构企业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,它可能反映于机构的历史背景,产品或服务背后的文化根源,与市场的范围和对象等。商标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;但相对来说,也可以具有较强的国际形象。

 

5.适用性。

商标须适用于机构企业所采用的视觉传递媒体。每种媒体都具有不同的特点,或者具有各自的局限性,商标的应用须适应各媒体的条件。无论形状、大小、色彩和肌理,都要考虑周详,或者作有弹性的变通,增强商标的适宜用性。

 

台湾 魏正(台湾艾肯形象策略公司总经理)

艾肯认为好的标志设计,基本上需具备三大精神:

 

 

 

1.主张性。

将企业所追求的理想主张予以明确化,再转化为易懂的图形,并以最合适的题材来作为创意的表现 ,最后形成企业独有的价值与文化。

 

2.国际性。

此指的是以本土为出发点,而不是以欧美日 的观点来作为诉求,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中国(台湾)的企业或品牌,逐渐形成好感的印象。简言之,即以本土文化为“意”,用西方美学作“形”的构成表现,来迎向国际化。

 

3.力动性。

从正派、诚信、踏实的形象转化至创新、挑战、积极的现代企业。四平八稳的标志已不能成为企业经营的象征。如何将现代的诉求表现在标志上,则非力量与动感不可。

 

 

日本 胜冈重夫(日本蕃茄银行商标设计者)

一个好的商标必须具备广度、高度及长度3个要素:

 

1.广度。

指的是能在名片、帐票类、看板、存折、卡片或是赠品上,都能作广度展开运用的形状。有些设计看板应用时非常漂亮 ,但一旦用在存折或卡片上,就糊成一团,这样的商标就是不好的,必须能在企业所有的沟通宣传工具上,都能展开运用,才是一个好的商标设计。

 

2.高度。

指的是具有国际性的感觉,以及在造型的色彩和形状方面,能有很高的完成度。

 

3.长度。

指的是时间的延展性。即是一个商标不能才两三年,就被人认为是陈旧过时的设计,而是必须能与企业共存、发展。因此商标最少要具备10-20年的适用性才行。

 

 

设计心理学

 

1.不是你的错 你在使用某物品时遇到麻烦,那不是你的错,而是设计出了问题

 

2.设计原则

 

o概念模型

 

o反馈,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

 

o限制因素,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,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,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

 

o预设用途,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,同时将不正确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。

 

3.观察力 要想设计出以人为中心,方便适用的产品,设计人员一开始就要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,协调与设计相关的种类学科,没必要因追求产品的易用性而牺牲艺术美,反之亦然。

 

设计原理

·

可视性:用户一看便知物品的状态和可能的操作方法。

用声音增强可视性

要想合理利用声音,必须了解声音与所要传达的信息之间的自然关系。如果有声音,即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别处,也可以听见,但声音常常会起到干扰作用。

·

正确的概念模型:设计人员操作提供给用户一个正确的概念模型,使操作键钮的设计与操作结果保持一致。

一个好的概念模型便我们能预测操作行为的效果,如果没有,我们在操作时就只能盲目地死记硬背,照别人说的去做,无法真正明白这样做的原因、结果如果,以及出了差错应该怎样处理。

·

正确的匹配:用户可以判定操作与结果,控制器与其功能、系统状态和可视部分之间的关系

自然匹配可以减轻记忆负担。自然匹配应该就是逻辑限制因素。

·

反馈原则:用户能接收到有关操作结果的完整、持续的反馈信息。

用户的每一项操作必须得到立即的、明显的反馈。如果用户看不到任何反馈,结果可能是:

o所需操作步骤太多,用户记不清楚已经完成了哪一步。

 

o很难记得下一步如何操作。

 

o不易确定刚才输入的信息是否正确,万一发生错误,要想纠正也不容易

 

采取行动的七个阶段:

 

1.确定目标

 

2.确定意图

 

3.明确行为内容

 

4.执行

 

5.感知外部世界状况

 

6.解释外部世界状况

 

 

7.评估行为结果

 

执行和评估阶段的鸿沟:

 

·执行阶段的鸿沟 是指用户意图与可充许操作之间的差距

 

·评估阶段的鸿沟 是反应出用户在解释系统工作状态、决定自己所期望的电影票和意图是否达到时需要作出的努力

 

两种类型的知识:

 

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

 

常用限制因素的类别

 

·物理结构上的限制因素

 

·语意上的限制因素

 

·文化的限制因素

 

·逻辑限制因素

 

失误的类别

 

·撷取性失误 (capture errors)

如果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最初阶段完全相同,其中一个动作你不熟悉。但却非常熟悉别一个动作,就容易出现撷取性失误,而且通常都是不熟悉的动作被熟悉的动作所“抓获”。

 

·描述性失误 (description errors)

假设本来预定要做的动作和其他动作很相似,如果预定动作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着完整精确的描述,人们就不会失误,否则人们就会把它与其他动作相混淆。

 

·数据干扰失误(data-driven errors)

 

·联想失误(associative activation errors)

如果外界信息可以引发某种动作,那么内在的毗邻和联想同样能做到这一点。由于一些观念和想法产生的联想也会引起失误

 

·忘记动作目的造成的失误(loss-of-activation errors)

这种失误是由于激发目标的机制已经衰退,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健忘。

 

·功能状态失误(mode errors)

在使用多功能物品的过程中,因为适合于用某一状态的操作在其他状态下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。

 

从失误研究中得出的设计经验:

 

1.采取措施,防止失误发生。

 

2.失误发生后,要能够察觉到问题所在并加以纠正

 

人类思维的一些:

 

1.记忆的结构单位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

 

2.人类的记忆且有连锁性,每一个记忆单位都是与其他多个单位相关联,从而形成网络

 

3.当应用某一个记忆框架的信息去推理另一个记忆框架的特征时,就开成了推荐性思维。

 

与差错相关的设计原则:

 

·了解各种导致差错的因素,在设计中尽量减少这些因素

·使操作都能够撤消以前的指令,或都增加那些不能逆转的操作的难度

·使操作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并纠正差错

·改变对差错的态度,要认为操作者不过是想完成某一任务,只是采取的措施不够完美,不要认为操作者是在犯错误

 

处理差错:

 

强迫性功能是一种物理限制因素,因为用户如果不执行某一项操作,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操作。强迫性功能具有很强的约束力,使人们很容易发现操作中的差错。强迫性功能几乎总是给用户带来不便。设计都应该尽量降低不便的程度,同时保留这种设计的安全性能,有效地防止悲剧的发生。

 

歧途:

 

1.设计人员不是典型的用户

 

2.设计人员的客户未必是产品的用户

 

3.为特殊人群设计,每个人都不一样,所谓的典型的人并不存在。

 

设计人员所面临的两种诱惑:

 

1.功能主义,设计人员或用户总想增加产品的功能,结果导致功能过于繁杂,使人无法明白,也不知道怎样操作

2.外观崇拜,设计人员甚至是用户,都有可能受到诱惑,去盲目崇拜复杂性。

 

将任务化繁为简的七个原则:

 

·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

三个概念模型:设计模型<- 系统表象 <->用户模型

 

·简化任务的结构

 

o不改变任务的结构,提供心理辅助手段

o利用新技术,把原本看不见的部分显现出来,改善反馈机制,增强控制能力

o自动化但不改变任务的性质

o改变任务的性质

o不要夺走用户的控制权 -过度自动化导致问题

·注重可视性,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

·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

 

o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

o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

o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、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

o所感知这两者间的关系

o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、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

 

·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

·考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

·若无法做到以上各点,就采用标准化

用户必须经过培训,才能熟悉标准化的设计。标准化可以简化人们的生活,每个人只需要学习一次,就知道所有经过标准化的物品。但要掌握标准化的时机。

 

故意增加操作难度:

 

·隐藏关键的部分,使用户看不出相关操作信息

·在任务执行阶段利用不自然匹配关系,使控制器和受控物这间的关第具有任意性

·增加操作难度

·用户必须把握非常精确的操作时机和操作步骤

·不提供任务反馈信息

·在任务评估阶段利用不自然的匹配关系,使用户名难以理解系统所处的状态

导作用。

学习资料评论
评分: 力荐 推荐 还行 一般 较差 很差
您还看过
看过此资料的还看过

©2012-2014  s8p.cn  包装地带网

备案号:粤ICP备12015855号-2